2025
2025

🟧 输入的核心思路是不摘抄,只做有启发的点的复述,不知为不知,允许有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找到答案。
🟦 输出的核心思路是不记流水账,让复盘承担更多的深度思考作用。
——🍊
写在前面
2025 年,我开始注重复盘和思考留痕的重要性,新增“他山之石”和“日拱一卒”模块。
他山之石专注于摘抄,那些暂时还无法吸收和复述但闪烁着辉光的观点会被保存在这里,作为我的目标和精神休养所。
日拱一卒专注于收获,每天生活里的碎片闪光,将会在这里得以保鲜。
【2.15】有关 Deepseek 的思考——硅谷 101
- Deepseek 到底用了什么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技术创新确确实实带来了训练成本的降低。相较于训练成本,更重要的是,Deepseek 在推理的时候不需要激活模型所有参数,只需要激活 1/20 的参数,这让用户使用的成本也大幅降低了。训练成本等到训练结束就没了,但是部署成本不一样,它会随着用户的使用继续上涨,这个成本的降低更加可观,堪称“AI 届拼多多”
- 靠闭源和资金堆出来的护城河并不是不可逾越的,deep seek 证明了这一点
- 开源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发展更成熟的生态,从生态和应用上赚钱
- 英伟达有两个技术壁垒:一个是芯片互联技术,另一个是软件 GPU 的调用系统。deepseek 没有绕过 cuda 的壁垒,但是确实给壁垒凿了一道口子,对英伟达的溢价有所冲击
- 深耕细分领域的 AI 模型与应用,会超越最厉害的通用大模型
- 幻方量化 CEO 创始人梁文峰,更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一名工程师,而不是交易员,亲自参与写代码、跑代码,懂技术、热爱技术、对技术抱有好奇心,真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出大事
【2.15】关于审视,关于不完美
——摘自高中语文老师朋友圈
世上的人和事,没有十全十美、面面俱到的。再好的事物,也都只是其中的一种形态和结果罢了。所以怎么选,都会有缺憾和不如己意之处,怎么看,归根结底也都只能“各花入各眼”。
如果只盯着不如意,那生活大概寸寸都是不如意了。如果看梅怨其不娇,赏桂嗔其不艳,又嫌莲花太远、海棠无香,那徜徉在百花之中也难有美的享受。
而从另一个方向和角度来说,我们不仅是审视外界的人,也同样会是被审视的对象,不仅是看花的人,也常常是被品评的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被他人审视和品评,不过是时间长短、频率高低有别罢了。
因此,也有必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件事,理解另一个角度的真相——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也同样只能是不完美的“一种形态和结果”。那么自然,不必因为不完美、不面面俱到、没让所有人满意而妄自菲薄,不必因为被放大镜照看而丧失信心与尊严。
这样才能在被审视、被品评的时候,不轻易自我否定,不轻易被“绑架”着尝试取悦所有人。不如意的人、嗔怨花朵的观众永远都存在,但生活还是生活,花朵还是花朵。
【1.7】关于 1.6 日的补充 & 有关幸福,有关正念
讨论话题
“到那些限制性信念并不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到背后社会集体意识的强大性,再突破它”
1.6 日在看到这句话之后和 🍊 姐进行了探讨,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延拓了对于“配得感”的理解。
- From🍊 姐: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不够勇敢”,但如果我意识到这种不够勇敢背后的底噪是社会在规训女性更加保守、不要出去冒险,那我就能跳出对自我的指责,然后和这种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做切割,我现在幸运地察觉到了,我也更有能力去突破。
- 【对于人脉资源的不配得感】:我们往往感觉从人脉关系里获得的资源像是“走后门”,且内心感到羞愧,觉得不是自己光明正大赢得的结果。对于这点的理解可以参考 1.6 日笔记里对于“获得他人帮助”的观点
- 【对于父母资助的不配得感】:我们往往感觉接受父母对我们的资助不是自己应得的,是一种债务。但足够的配得感告诉我们,金钱等所谓的社会资源,其实都是爱的能量在流动,同时相信自己有丰盈的能量去反馈,就可以无阻碍地接收。
再记录一篇 🍊 姐的推送:原来人在非常幸福的时候,是会忍不住落泪的
- 有的时候可以跳出自己的视角,从第三人称去看自己,我记得 zy 有跟我说过这叫做“正念”。“他”对自己,比“我”对自己,会来的更包容、善良。其实过度关注外界的评价也是一种过度自我中心的自恋表现,从第三视角看自己往往能够给平常的自己更多正面、积极、肯定的评价。(一个很理性的复述,建议回去读读原文,会更有生命力与幸福感)
- “人活着就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是无条件的。真正察觉了内心、在智慧上有所长进才是恒久的幸福。”
画外音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原来能够做得很好的幸福感区分,是“短视频精神鸦片”和“知识学习,科研探索,积极工作”两者之间的区分。但是这里提出的“恒久的幸福”,我认为是高于这二者的更深层次,需要我去觉察,甚至是“培养”,的幸福感。
我们拼命追求工作与学习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以此收获幸福感,实不相瞒,有时候的我甚至会对外界稀碎的呼声感到一点点失落。但是这种“恒久的幸福”,是对自我的坚定认可,是“高配得感”的体现,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度探索和觉察。
2025 年 1 月 1 日,我在朋友圈说:“2025,让我们把镜头对准自己”,也是这种热爱的体现——大胆、自然地去接受镜头前的自己。
【1.6】低配得感困局:对有瑕疵的“好人”,该心软吗?
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但是我有权利决定把哪些人纳入我的生命中来。如果让什么人都进入自己的生命,那能量一定是会消耗殆尽的。
对人际关系建立清晰的原则坐标系,本质需要对自身有稳定的认知和足够的配得感。 我们每个人的核心应该是自己,你做的事情,你认识的人都应该以能够滋养你的能量为最优标准。
当自己的能量不足、配得感不够时,才会不断地牺牲、付出、无条件地包容别人,哪怕是伤害自己的人,这些其实都是在通过损耗自己的能量来找到价值的体现。
画外音
人在感到危险时,会有四种应激反应:战(Fight)、逃(Flight)、僵(Freeze)、取悦(Fawn),有时下意识地想要去讨好别人,可能代表着自身已经陷入了一种危险而不自知的状态了,“取悦”是最难被辨识的一种情绪,也是时刻需要警惕的情绪。
我个人认为,“配得感”的另一种说法,是:“要让自己接受来自他人的帮助。”我常常会有在受到他人帮助后感到内疚、惭愧的心理。其原因有二,一是似乎接受帮助后所完成的事情就不是自己的了,二是觉得自己欠下了别人什么,之后要用什么来还给别人。
然而“配得感”就在告诉你,其一,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在团队里完成的,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别人的帮助,并且,他人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你的一种“资源”;其二,当我们保持高能量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会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人,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帮助到他人,如果一定要说“等价交换”的话,这个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双方的利益交换”,“配得感”告诉我们,我们也是有能力去影响到身边其他人的(指正向影响)
即使一个人因为这些特质而魅力无限,都必须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和 TA 在一起让你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如果答案是后者,或者有所犹豫,那哪怕 TA 身上的光环再多,都不是一个适合留在你生命里的人。
看见自己的需求,才能有能力判断谁能满足你的需求,从而有勇气放弃不合适的人。
爱自己,最直接的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我们太依赖于认知的智慧,而忽略了身体的智慧,缺少和自己身体的连接。意识到身体发出的警告,也是“爱自己”的一部分。
爱自己,是做好课题分离,永远不要否定自己,意识到这件事没做好,不是我这个人很糟糕,意识到那些限制性信念并不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到背后社会集体意识的强大性,再突破它。
爱自己,要相信自己有摆脱的能力,自己的能力永远大于问题。绊住我们的回忆,失败的工作,失败的情感都已经是过去式,只要当下愿意转念,相信现在的你有能力创造新的事实,就有机会重塑自己的想法。
相信 - 实践 - 更相信 - 再实践
【1.2】可妈的 30 岁祝福
有关对读博的不合适:读博像是拳拳打在了棉花上,投入的产出并不能获得相对应的回报,本身就是默默无闻、暗无天日的过程。但是这是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适合才会做的好,做的好才会觉得适合。
不要轻易地否定人的原始欲望,这就是我们的七情六欲,只有符合我们天性的事我们才能做的很好,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发挥在逃避上,而是发挥在让我们喜欢做的事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的事进行合力上。 要把事情做好,最终还是利他,而怎么能又利己又利他,才是我们可以为了原始冲动的原始欲望继续向前努力的事。
不断祛魅。读更多的书,上更好的学似乎是为了有更好、更自由的选项,但其实你越相信他,你能选的事越少,这是“我”对学历的祛魅。
祛魅不是为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蔑视,更不是让我们自大狂妄,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而是迷雾散去之后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做什么,又做不成什么。祛魅带来的积极意义是让人挣脱束缚,看清自己内心的渴望。
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批评与误解是新媒体这个职业的必修课,如果你接受不了,那你就没法在这个职业上长期发展下去。但批评很多时候是廉价的,唯有行动无价,只有自己试过起号才能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全民自媒体时代。
五年以来,我们坚持做长视频内容,坚持做诉诸逻辑而非情绪的表达,坚持传递生活中的快乐而非挑起对立,如果只是为了为了更赚钱,其实会有更多更快更好的办法,做复杂的长内容表达可能是最差的选项。很多时候我和可爸在做选择的时候,凭借的是任性,是一时兴起,甚至是心里的那杆秤。让粉丝一直保持对频道关注的,不是清华博士生光鲜亮丽的 title,而是我们的内容所传递出的美好温情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