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025

【自我挖掘】对 Who am I? 的探索
- 我有很高很高的执行力,一旦事情有了思路我会立马去做,并且能够很快地完成
- 我是一名完美主义者,但是要牢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是实现完美的第一步
- 1.6 日,我开始建立自身的配得感,并且有意识地拒绝那些“影响我心情”的糟糕事进入我的生活。原来的我,陷入了“低配得感”的困局。
2.12 学习要有目标,要有学习路线,重视基础
今天在朋友的带领下第一次接触前端和后端的项目,是我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技术栈,前端后端的框架完全不会,是一窍不通。回来反思领悟到了几点问题:
- 学习要有目标,要有学习路线。很多时候不想学习是因为不知道学啥,但是今天的这一下让我很清楚自己要学成什么样子,要去学什么东西(虽然对我的博士没什么用,但是我相信我会用上他的!)
- 从项目入手是比较快,但是要重视基础,老老实实地跟课,前期欠下的基础后期肯定还是要花时间补上的;
- 不要害怕在基础上花大量时间,比如听网课、做笔记,这些都很能帮助自己掌握好知识,之前我会经常忽视这一点,觉得听课很浪费时间,不如赶紧着手做,但是现在发现这样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了;
- 学习一门技能要保持热度,不能指望很快就解决,要接受战线可能会拉到一个月及以上。多线进行的时候每天的任务安排要顾及到每一条线,
不能学一条线学爽了其他就不分配时间了; - 我之所以没有用 AI 去写代码,一部分原因是我想自己练练,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提问。应该不要怕 prompt 的复杂,不要怕麻烦,把问题说清楚,同时要搞清楚下一步自己需要做什么,这样的话,AI 才会很好用。今天的项目真的几乎全是用 AI 写的,太厉害了;
- 科研是极其需要长时间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态是,当你遇到报错或者要查一个新的东西时,我现在的潜意识会告诉我,“赶紧看文档,不然没时间做了“,进而导致我没时间在文档上花很多时间耐心地浏览,而是走马观花,这样当然没法解决问题。但是当你相信你有一段长时间时,你就会放下性子老老实实读文档。
学生工作和社交媒体杀我
2.5 放慢阅读节奏
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误区,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很难。我一直会去追求阅读的量,思绪似乎还一直停留在小学阶段,那个和同学比一个暑假读了多少本书的夏天。但是最近读《红楼梦》《幸福之路》《Educated: The Memoir》才越来越发现,好书是经得起细读的。
要允许自己放慢阅读节奏,花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只读一本书不是坏事,读书这件事,是需要慢慢来的。太快了,不好。
1.21 我读博,不是为了最后的那张纸
于四姑娘山光影记忆客栈,我写下这句话
为什么我这么期待读博,因为我知道未来 5 年,我会主动去攻克困难,我会被锻炼的富有创造力,我会做出我现在所无法完成的项目,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想起师兄上次开会时给我看他的成果,我希望 5 年后,我也能像他一样,给新进课题组的博士,津津乐道地讲起自己的成果
1.21 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正在前行
我想到了母亲,那个担心着所有危险可能,认为精神信仰毫无意义,拼死拼命撑起这个家的女人。
我想到了“家里的金钱交换是爱的能量在流动”
我妈经常说:“没有 💰,你啥事也做不成。不要天天装清高,觉得 💰 不重要”套用回标题的话叭,悲观的想法当然正确,但是凭什么在苦涩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去追寻幸福和美好。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嘲:精装的 pyq,毛坯的人生。难道不就是因为在这么苦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愿意相信,这个世界里还有那么一丝值得我们去追寻的光亮吗,那些精装着 pyq 的人,他们一定拥有无穷的财富吗,未必。但是这拮据的日子里,他们会为生活去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主动把自己关进牢笼,向苦而生。’
1.20“解读”才是人生的法宝
- 薛总的破坏了再重建
- 我的上下册和正反书皮
- 何老师解读被撕掉的小狗
一时的不如意,会在解读中烟消云散
1.12 封闭情绪与原生家庭
1 月 12 日与可以交心的好朋友聊到了原生家庭,我开始讲述原生家庭抽象的种种,并且把自身对于情绪封闭的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上。我能很清楚地明白我现在在“情绪辨认”上的问题,即:“愧疚式生活,每当幸福与快乐到来的时候我会下意识的躲避,除非这种快乐和幸福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即:学习和工作,而不包含消遣时间的玩乐。”
我在之前自己的推送里写道:“我感觉像是被一双眼睛持续地瞪着,不敢发声。” 虽然现在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也认识到了要提高个人配得感,但是战胜内心的恐惧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在和我朋友讲述完家庭的事后,朋友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
来自朋友的分析
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和破碎,父母缺乏常识,没有正确的处世观,导致你在认识到正确的做法的时候产生坍塌感,产生排斥感、自卑感。再加上往昔的种种不好的回忆,让这种“低配得感”愈发加剧。(最后一句是我自己加的)
想到了来自他山之石的限制性信念,我需要意识到这种问题不是你自己导致的,而是原生家庭的糟糕环境带给你的,你可以去打破,你也有能力去打破。你可以笑,可以大胆地玩,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可以非常自信于自己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权利。
1.6 如何在高强度生活下从容不迫地过日子
因为大学期间负责了多项学生工作,同时又想平衡好学业,很多时候我都会陷入到高强度的繁忙任务里,以下作为较片面的处理经验分享,供参考:
- 【列待办】:首先要列出 Todolist,明确自己有哪些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的话列出 ddl。按照 ddl 的紧张程度排序,先处理最紧张的。
- 【估时间】:接下来是比较靠经验的一点,评估每一个待办需要花多长时间去处理,把长时间的待办留给完整的时间,短时间的待办留给碎片化的时间去处理。
这点看上去很没有用,但是很有必要,有两点原因:1. 对待办时间的准确掌控,能让你感到安心,相信自己是能做完的;2. 时间的预估已经自然地将待办分为两类,长时间处理的和短时间处理的,这样有利于在碎片化时间里集中处理大量碎片待办。
- 【通勤/用餐时间的利用】:有时候类似开会的待办,需要有路上的通勤,又或者用餐,这类时间里可以想好每一个待办应该怎么做的框架和逻辑,并且思考每一处的细节,材料该在哪里找,参考资料在哪里下载,最后的呈现形式大概是怎么样的,做出最后的成果有哪些关键步骤……把这些问题提前想明白,一旦做起来就会快很多。
- 【缩短通勤时间】:路上边走边听音乐真的能加快走路速度,省下不少时间
- 【稳定情绪,接受意外】:接受意外的到来,不要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和内耗里,根据意外发生的情况再动态的调整安排。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稳定的情绪,比如遇到领导啥抽象的安排,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吐槽的心请放到事后再说。
- 【优先处理思路清晰的待办】:对于时间无法掌控的待办,一时半载想不清楚的待办,我的习惯是往后拖,先把思路最清楚的待办解决了,因为做这些事的时候能够让你获得成就感,并且在你做这些比较难的事情时,不会需要分心去关注其他还没做完的待办。
- 【写下已知信息】:如果这类不可估量的待办很急,那就先告诉自己,“给你一个半小时,你先尽可能地写出你会的部分”,没有一个待办是“一无所知的”,你对这个待办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先把这些已知的信息写下来,会很有助于后面的分析。
- 【完成>完美】:调整心态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做出初步的初稿,再去修改和打磨,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 【列下时间安排表】:如果可以,简单地列一个时间安排表会很直观地看出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能够稳定好你的情绪。
1.3 碎碎念
- 我们要允许生活中有随机事件的发生,有随机噪声的出现,不要妄想通过一个非常精准的模型去解释过去的一切,这是现实生活里的过拟合,接受必要的随机噪声,反倒是通往真相的需要。
- 我的导师和师兄很好,他们会在我写不出代码的时候跟我讨论、一起想方法,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但是他们会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 科研和读博是一个人的攀登,是爬山和攀岩,没有谁能帮你,你只能靠自己。
1.2 是复盘,而不是记录
有关这个栏目的开设已经写在他山之石里了,他们是一对双生子,谁也离开不了谁。
我之前一直喜欢去记录,但很少去问过“why”。昨天看完橘子姐的年终总结发现相比自己深刻很多。
- 究其原因,是我少问了“why”。要多多去培养从现象看本质的习惯
多问“why”让自己挖掘得更深,多问“why not”让自己行动。
- 要改一改自己的潜意识,“记录”的作用不仅仅是看清自身的足迹,而是为了更好地复盘”。
- 我很喜欢深夜一个人在电脑屏幕前打字的感觉,我听着 lofi,壁炉的噼啪作响在耳边跳动,似乎整个世界都属于我。这种文字带给我的安宁与平静,是其他任何事情所替代不了的。